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考
港北区中山小学 谭晓梅
【资料图】
语文教育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科学且具有人文意义的思想认识。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此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全面客观的看法和观点,不被片面、狭隘的观点所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高判断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其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如今,人文科学已成为大量复杂系统的研究领域,许多创新型人才都具备在非传统学科领域深入学习的经历。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更容易具备跨学科表现的能力,从而具备迅速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最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当代知识创新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人文素养的研究与交流可以对多元文化的传递和多样化的交流起到关键作用。在这一进程中,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尤其重要。人文素养水平高的学生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产生的创意内容更具多元性和代表性。同时,学生在了解他人文化的同时也可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在多元化的整体背景中,自发性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行性对策
(一)善于挖掘教材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如何将教材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对五花八门的教材,教师应当善于挖掘教材,要了解什么是教材。教材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点,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承。教材中包含着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课文《小英雄雨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优秀读物,以一个11岁的男孩雨来的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勇敢、坚强、聪明、善良的品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情感表达、行动方式等,以此来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旨。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节,理解其中的线索和关系,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起伏,了解故事的逻辑和故事的含义。
(二)创设良好氛围
学校教育中,人文素养涉及到人的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多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创设良好氛围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让学生怀着放松的心情,进入一个轻松、温馨的课堂氛围。在讲到课文中双龙洞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洞”这个词的理解,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讲述双龙洞的传说时,可以问学生是否在山林间发现过一些奇妙的事物,或者听说过类似的传说,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文章思想的共鸣。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增加互动性。比如,在文章描写到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指着景点位置的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来。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实践方式进行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思考,以此来认识各种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掌握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在《铁杵成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例如铁棒、钢丝、小锤子等,让他们亲手体验“铁杵成针”的过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简单介绍针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以及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铁杵成针”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启示。这样可以启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例如,在铁棒和钢丝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以期找到最佳的针头制作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育他们如何成为有思想、有担当、有良知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更加完美和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