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比枫叶美、比大熊猫少,它的保护牵动人心
原创 王琳琳 中国环境
春天的它,颜色鲜绿;夏季的它,苍翠蔽日;秋日的它,绚丽多彩;冬季的它,枝丫婆娑。
作为世界上最具观赏价值的两大槭树之一,五小叶槭——以其独特的叶型、高雅的树冠形状和秋季绚丽夺目的色彩闻名于世,但提及栽培和生长情况,却极不乐观。
(资料图片)
五小叶槭呈现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
因为对生长环境、温度、湿度要求极高,五小叶槭人工培育不易成功,而野外的五小叶槭由于分布范围极其狭窄、数量稀少,成为备受关注的极小种群之一。
五小叶槭的生存状态,牵动着无数植物保护工作者的心,也激发了许多保护者的切实行动。“林二代”补文洪就是其中之一。
耳濡目染,“林二代”走上保护路
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补文洪,对植物的兴趣来源于父亲补举才的耳濡目染。作为四川省大凉山区走出的林业工程师,补举才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被誉为“鸽子树”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补举才摸索出的“毛种低温催芽法”,使珙桐种子的发芽时间从2年—3年缩短为1年,并培育出苗子10万余株,为珙桐人工栽培和研究做出过开拓性贡献。
父亲对植物的奉献与热爱,深深影响着补文洪,他从小就对植物充满了特殊的感情,长大后更是从事着与林业相关的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林二代”。
2006年,补文洪从媒体上看到五小叶槭濒临灭绝的信息,内心十分揪心,开始关注并搜寻相关信息。他也从自己尊敬的老师、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专家张家勋先生口中,了解到五小叶槭严峻的处境,开始重点关注五小叶槭。
五小叶槭野外种群分布于在四川西部,是补文洪从小长大的大凉山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调查显示,其野外种群数量约500棵,经过20多年的保护研究,其野外种群数量迄今不过几千棵,属于极度濒危物种。
培种育苗,保护取得阶段性成功
保护行动的第一步,寻找种源。
2016年,补文洪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寻种之路。五小叶槭生长的地方都很偏远,他们一进山就两三天,而且找到了外形类似的植物也不敢断定,便只能标记好周边信息,将树种带回去验证。
2019年,从中科院专业植物学家处传来消息,他们找到的一些树种就是极危的五小叶槭。种源找到了,团队开始进行下一步工作——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这也是业内对珍稀植物保护的两种保护措施。
随后的工作开展并不顺利。五小叶槭的自然发芽率很低,仅6%左右,怕涝,每个生长阶段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团队前前后后摸索了四五年,终于在2021年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五小叶槭种子育苗技术取得阶段性成功。人工种植数量也渐成规模,达到1万多株。
五小叶槭幼苗
不过,一路走来,补文洪团队培育五小叶槭也遭遇过不少严峻挑战。2021年,一场乒乓球大小的冰雹,砸坏了育苗设施,幼苗当场损失一半。2022年,川中地区遭遇连续24天38℃以上的超高温天气,给五小叶槭生存带来极大挑战和威胁。
在团队坚持和努力下,五小叶槭躲过了冰雹,熬过了酷暑,目前不仅在川西和川中两个试验基地茁壮成长,而且也在全国多个试验点成功越夏越冬。
为了探索五小叶槭的适生范围,近两年,补文洪和团队向国内各大植物园、高校、企业、保护区等35个团体和个人赠送了数百株五小叶槭种苗,开展异地保护试验,这些试验点土质、气候条件各有不同。结果显示,近20个五小叶槭异地试验点越夏越冬成功。尤其突出的是:五小叶槭在华北平原最大的风口——河南濮阳地区,以及北京地区、河北保定地区的越夏越冬成功,给补文洪和团队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因为华北地区气候最复杂的几个试验点取得突破,对整个华北地区引种、保护、研究这一物种意义重大。
征程漫漫,期待更多关注支持
从2006年开始关注五小叶槭,到2016年开始身体力行从事保护和培育工作,再到如今五小叶槭种子繁育初步成功、人工培育渐成规模,十余年的努力付出,让补文洪感慨良多,深刻感受到了保护珍稀物种的艰巨性。
目前,他和团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川西和海拔200米的川中两地分别种植了5000棵、900棵五小叶槭幼苗,进行野外适生环境的回归试验。如果能够取得成功,这将是五小叶槭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两个试验基地也将成为五小叶槭保护与研究的前沿阵地,推动五小叶槭保护和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2023年4月24日,五小叶槭生长状况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继续观察和推进五小叶槭的异地试验工作。“如果连续三年有成功越夏、越冬的稳定表现,意义将十分重大,我们将重新定义五小叶槭的适生范围。”补文洪说。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补文洪的微信头像,是一张珙桐白色叶状苞片在空中翩飞的照片。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心中的图腾,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保护珙桐那样,为五小叶槭保护做出贡献。”
未来征程漫漫,补文洪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五小叶槭一定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落地生根,绽放绚丽多姿的最美色彩。
原标题:《比枫叶美、比大熊猫少,它的保护牵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