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研究部量化及ESG首席分析师刘均伟:ESG前瞻性配置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 观点
自2004年ESG概念(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正式被提出至今,已有19年。我国也在近年来持续推进相关行业、机构通过引入、实践ESG帮助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生态保护。作为“后来者”,我国在ESG发展方面持续精进。而如何在实践ESG的过程中有效实现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还有哪些局限性也成为行业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中金公司研究部量化及ESG首席分析师、执行总经理刘均伟接受了北京商报深蓝智库专访。
北京商报:您认为ESG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均伟:ESG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发挥相应的功能。ESG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框架,为社会资源的分配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扫描”可持续发展机遇及风险的“雷达”。ESG能高效地识别出目前市场发生的“价格扭曲”,借助ESG这个工具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并通过资源配置手段改善目前的“市场失灵”,提升社会的总体福利。
(资料图片)
对于企业和投资者而言,ESG也为目前的风险管理工具提供了有机的补充。基于ESG的评价结果,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借助ESG的评估,前瞻地发现目前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并在实际经营中进行调整,从而降低诸如“黑天鹅”“绿天鹅”等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北京商报:引入ESG分类和评价体系对经济活动、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刘均伟:总体而言,ESG能帮助国家与地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生态保护,能通过前瞻性地调整资源配置来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活动方面,ESG可以促进全球产业链和资本市场转型。ESG会推动全球产业链更注重环境友好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使得ESG表现更好的国家能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强国家在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
在社会发展方面,ESG可以促进劳动市场、改变消费选择。ESG能推动劳动市场的性别平等、保障员工权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ESG还能通过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增加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促使企业供应更多的绿色产品,最终形成绿色商业模式,形成企业供给和消费选择的可持续化发展。
在生态环境方面,ESG可以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改善自然资源的利用模式。ESG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中,通过强化ESG信息披露,可以提高“双碳”目标的透明度、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把握低碳转型进程,通过ESG投资,可以推动实体产业与“双碳”目标相适应。ESG的评价和投资体系还能够引导产业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减少传统化石燃料的利用、增加对金属、非金属矿物的利用率。
北京商报:对企业而言,提升ESG的好处有哪些?
刘均伟:多数海内外学术研究的结论显示,ESG对企业价值存在长期的正向影响。如果我们具体考虑一个简化的市场定价模型——现金流量贴现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DCF),ESG能通过提供额外的定价信息,分别对模型的分子(未来现金流)和分母(贴现率)进行修正。如果我们进一步拆分DCF模型,ESG可能分别影响资产定价的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ESG能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对于ESG绩效较高的企业,通常有一个正面的社会形象,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度较高,因此也会获得较高的营业收入。
二是提升ESG能降低企业的营业成本。ESG指标中有不少直接对应企业的成本开支,如环境支柱下,针对企业的能源使用、物料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指标与企业的营业成本直接相关,节能、物料循环利用能直接降低企业的营业成本;而在社会支柱下,也有例如“产品安全与责任”,产品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较少出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产品争议,也降低了因产品召回产生的成本。
三是提升ESG能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学术研究发现,企业的资本成本随ESG得分的提升而降低,因为高ESG得分的企业往往具有更低的系统性风险。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特定的ESG议题,部分国家、地区的政府会进行相应的补贴,此举能进一步降低高ESG水平企业的资本成本。
北京商报:您如何评价ESG的风险管理功能?
刘均伟:对于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传统的风险来源于外部和内部。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评估上下游供需关系、资产价格、外部宏观环境、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投资决策。而相比于传统风险,ESG风险覆盖了更广泛的因素,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能产生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影响。
ESG风险是企业的可持续风险,这一类风险议题大多数是非财务风险,但并非与企业的财务状况无关。不重视ESG风险的企业,更容易出现声誉风险,进而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因此,无论是监管者、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可以将ESG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首先,ESG可以帮助管理经营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论是环境、社会还是治理都可能对现金流造成影响。而ESG框架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尽早地评估自身对于相应议题的管理和应对能力,改善经营风险。其次,ESG可以帮助管理投资风险。资本市场能发挥“杠杆效应”将投资者的资源投入实体经济,助力企业扩大生产,投资者也相应地从投资活动中分享实体经济增长的红利。因此,投资风险从企业的经营风险传导而来,而经营风险也部分来自ESG风险。
ESG对风险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是逐步推进、效果逐渐显现的。目前海内外ESG信息的一致性、可靠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一套稳定、可行ESG风险披露和管理体系也在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的互动中,不断探索前进。
北京商报:从当前的实践来看,您认为ESG还有何局限性?
刘均伟:ESG目标与短期经济目标可能存在冲突,不可避免地面临取舍。市场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存在来自股东、委托人的经济目标。在真实的经营管理活动中,ESG目标与经济目标可能一致,也有可能是矛盾的。由于真实的市场存在摩擦,市场的完备性往往落后于ESG目标的设置,因此在ESG的实践中,市场主体总是面临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ESG目标之间的取舍。
ESG目标内部之间亦需要平衡。经济实践中,资源是有限的,实现具体的ESG目标就需要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大方向进行资源分配。这些不同方面的冲突是内生的,解决ESG各个目标、议题间的矛盾,将会成为ESG实践者长期需要平衡的主要难题。
实践ESG常面临期限错配的困境。由于企业经营和投资多数是“负债驱动”的,也就是说,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往往对所有的投资活动都会预设一个资金的回收期限。对于ESG的项目投资,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力投资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投资期限,而大多数股东、投资者有流动性偏好和风险厌恶。如何解决资金与ESG项目之间的期限错配,实现投融资者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将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